Hihipeggie

   

淺談女性帶下 - 黃千容 醫師                     

90%女性的難言之隱

 

 

以大自然“河流”圖例來解析問題之所在及解決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臨床上很多女性有「帶下病」的困擾,「帶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白帶」。除了有分泌物在褲底濕濕黏黏很不乾爽,帶有異味感到尷尬,陰部搔癢更是讓人坐立難安,最麻煩的是很容易反覆發作,往往吃了西藥、用了塞劑治療痊癒之後,沒過多久又發作了。這時中醫的調理就顯得重要,只有讓身體潮濕的環境改善了,西醫所說的黴菌或細菌感染才不會再纏上。

首先要先認識,帶下有所謂的「生理性帶下」跟「病理性帶下」。「生理性帶下」是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呈現透明、無色、無臭,質地如蛋清狀,具有潤滑陰部的效果。並且其中含有的陰道桿菌,藉由分解陰道上皮細胞所含的醣類,產生乳酸,而讓陰道保持在酸性的環境,如此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對陰道具有保護的作用。受到卵巢激素的影響,每月月經前期、排卵期、及妊娠早期會稍微增加,這是正常現象。停經後則會減少,因此有些婦女會有陰道乾澀的問題產生。《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曰:「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就是在描述生理性帶下。「病理性帶下」在量、顏色、氣味、質地都有異常,並可能伴隨局部跟全身的症狀。量會比較多;帶下帶有顏色,像白色,黃色或黃綠夾雜、或赤白相兼、或雜色混濁;質地會比較稠黏,或如豆腐渣樣、或如膿鼻涕樣、或清稀如水;氣味有時無臭,或帶有魚腥味,甚則腐敗惡臭味;局部症狀有陰部搔癢或灼熱疼痛;全身症狀可見腹部酸、悶、疼痛,腰部酸痛,甚至有全身發熱的症狀。當有以上的情形,就得趕緊看醫生治療了。

中醫婦科有名的典籍《傅青主女科》就已經指出:「帶下俱是濕症,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況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鬱,濕氣之侵,熱氣之迫,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

造成帶下病的主因就是「濕」,濕分為外濕跟內濕。外濕就是從外界感受的,像是長期居住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或是經期、生產後氣血虛弱時淋到雨濕邪趁虛而入。內濕的產生,則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常見「脾虛」運化失職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常,造成水濕內停。

以下,簡單的用大自然的表現讓大家了解,中醫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來改善體內潮濕的環境,進而治療帶下病呢?

把身體內的水液比喻成一條河流,如何讓河流能夠平靜的流動,而不會造成河水氾濫、水土流失呢?首先,一定要有堅固的堤防,也就是要「培土」,因為土能制水,土對應到中醫的臟腑就是「脾」。當脾的功能正常,就能夠運化水濕,因此要用健脾益氣除濕的藥物。生活方面,就要避免生冷瓜果、冰飲等會影響脾胃運化的食物。

第二,水土保持要做好,要栽種很多樹木。木就是中醫的「肝」,肝木會克脾土,像是壓力大、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肝氣鬱結,茶不思飯不想,所以要加上疏肝理氣升陽的藥物,肝氣舒暢,脾的功能才會正常。生活方面,就要避免熬夜,保持心情的放鬆。

第三,要讓水濕能夠蒸發,水液能夠在自然界正常循環,一定要有陽光,就相當於身體的陽氣要充足,所以要加上溫腎陽、脾陽的藥物。生活方面,就要多曬曬太陽,每天運動至少三十分鐘,讓身體的陽氣振奮,氣血能循環順暢。

第四,要有風,就像在通風良好的浴室不會潮濕長黴菌一樣。所以要借助「風藥」的功能。名醫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濕寒之勝,當助風以平之」,就是這個道理。生活方面,女生的陰部要通風,不要穿太緊繃不透氣的褲子,內褲一天可以多換洗幾次。

第五,河流中常有泥沙淤積,或是在河道中有石頭,這些都會阻礙水流的通暢,就像是堆積在體內已久的代謝廢物、熱毒,還有反覆發病後產生的瘀滯,所以要加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物。生活方面,除了要保持大小便的順暢,女生可以在月經期間喝生化湯(需依醫師指示),讓子宮、陰道中一些細胞廢物隨經血排出,達到「清潔」的效果。

如能依據上述中醫的思路調理身體與注重生活習慣,就能改善體內潮濕的環境,女生們就能乾爽度日囉!

 

泉安堂中醫診所 醫師黃千容 筆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卓家泉安堂老舖版權所有  ChoJia Chinese Medicine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