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ipeggie

   

慢性腎功能不良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研究室發表的「探討全台灣因慢性腎臟性疾病而死亡的重要性」中,發表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調查顯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性疾病患者高達十二%!平均每八人有一人,低社經地位的弱勢族群更每五人就有一人。推估全國約有二百多萬名患者,但僅有三.五%的人知道自己罹病。

 

   慢性腎功能不良是一種「沈默的疾病」,病人如果沒有臨床症狀,或沒有影響日常生活,或沒有接受健康檢查,就不知道自己罹患腎功能不良,當發生尿量減少、血尿、蛋白尿、水腫、貧血、動則氣喘、高血壓等多項症狀時,就可能是腎臟病患者。引起慢性腎功能不良的原因很多,比較常見的有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病症候群、慢性腎臟衰竭及急性腎衰竭等,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家族遺傳,以及濫用藥物及尿道的感染等,都易造成腎臟病變。

 

  依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2013 年報公佈最新的全球尿毒症排行,台灣的腎臟病發生率(新生病例比率)(361人/百萬)世界第二,盛行率(存活病人比率)(2584人/百萬)第一。原因出自許多民眾未得到正確的醫療觀念,以致慢性病控制不佳,使得腎臟病反而成為新國病。

洗腎不僅大大影響生活品質,更是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台灣洗腎高居世界第一,每年七萬人以上洗腎,花掉健保費用371億,超過國家整年的醫療費用7%以上,高居重大傷病第一位,是健保單一給付最高的疾病,甚至超越第一死因的癌症。

 

腎臟病的分期

 

1、腎功能正常,微量蛋白尿者,GFR>90 ml/min。

2、腎功能代償期:Cre=1.5~2.0 mg/dl,腎功能剩下50%,GFR=60~89 ml/min。

3、腎功能不全期:Cre=2~5 mg/dl,腎功能剩下20~40%,GFR=30~59 ml/min。

4、慢性腎衰竭:Cre=5~8 mg/dl,腎功能剩下10~20%,GFR=15~29 ml/min。

5、腎病末期:Cre=8~10 mg/dl,腎功能剩下5~10%,GFR<15 ml/min,瀕臨洗腎邊緣。

 

中醫治療慢性腎功能不良

 

   慢性腎功能不良的臨床表現,以尿量減少、水腫、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為症狀,後期出現貧血症狀,散見於中醫「水腫」、「虛勞」、「癃閉」、「腰痛」等病證的記載中進行辨證治療,與肺、脾、腎關係最密切。

多由急性腎炎遷延不愈所發展而成,因腎病日久,正氣漸虛,水腫遷延不癒,或因勞倦、感冒、飲食不慎等因素誘發,脾腎調節水液功能失常,而致寒濕傷陽,脾腎陽氣日虛,轉為虛損重症。

治療時應維護腎氣和其他內臟功能,更重視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常見證型如下:

 

一、正虛邪戀

 

1、症狀:頭暈耳鳴,面色不華,體倦神疲,納呆食少,腰酸無力,不腫或微腫,或有泡沫尿,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弱。

2、治法:健脾益腎,固攝精氣。

3、方藥: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加減。

 

二、脾腎陽虛,水濕泛濫

 

1、症狀:面色晄白或灰暗,貧血明顯,全身浮腫,腰部酸痛,脘腹悶脹,畏寒神倦,尿量少,甚或多尿,泡沫尿,舌質胖淡苔白,脈沉細尺弱。

2、治法:溫腎健脾,助陽利水。

3、方藥:還少丹合五苓散加減。

 

三、心腎陽虛,氣血鬱阻

 

1、症狀: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心慌氣短,行步不穩,畏寒肢冷,腰酸痛,浮腫或不腫,少尿或夜尿頻,泡沫尿,苔白薄,脈沉細數。

2、治法:補益心腎,活血化瘀。

3、方藥:養心湯和桂枝茯苓丸加減。

 

結語:

慢性腎功能不良的臨床表現複雜,上述證型的分類,只能代表一般的規律,較長的病程中,各型亦可互相轉換。因此,依據臨床症狀恒動的變化中,辩證論治,隨證治之,提高慢性腎功能不良的診療價值

仁心中醫診所   顏振松  院長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卓家泉安堂老舖版權所有  ChoJia Chinese Medicine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