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登革熱疫情拉緊報
根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15年5月10日至9月7日止,全台登革熱確定病例已將達6000例,其中台南市就佔了5250餘例,高雄620餘例緊追在後。至於台北市確定病例為23例,台北市衛生局表示,未來將持續監測個案及接觸者情況。
台灣的登革熱早在一百廿五年前(一八七O年)就有相關的病例記載,早期被稱為「斷骨熱」、「天狗熱」,中醫稱為「斑痧」,屬於中醫學的「瘟疫」範疇。在外感熱病中,因為「邪能傷正」會造成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耗損和功能低下,中醫通常經由辨證後採取「祛邪扶正」,使人體的正氣漸漸戰勝病邪,以致復原。近年來中醫對於登革熱的辨證論治有明確的分類,主要證型;衛氣同病、氣分熱盛、邪伏膜原、瘀毒交結,其中主要的核心病機是邪毒致瘀,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涼血袪瘀。
另外,中醫針對登革熱不同階段也有相應的方式來對症治療之。
一、急性發熱期;惡寒高熱,頭身疼痛,嘔吐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浮數,治以解表清熱,清氣化濕。常用方劑:銀翹散,柴葛解肌湯,霍香正氣散等加減
二、出疹期及出血;高熱煩渴,斑疹外發,皮膚瘀斑紅疹,嘔吐,腹瀉,便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常用方劑:清營湯加減
三、恢復期;少氣無力,食欲不振,懶言,舌淡,脈細,治以健脾和胃,益氣養陰。常用方劑:四君子湯、生脈散等加減
總結在初期時中醫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為主,而在疾病後期則以補氣益陰。
引起登革熱的病毒主要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二種蚊蟲皆在白天吸血。斑蚊在吸血後經八~十五天潛伏期後,終生具有傳染能力,由於登革熱係斑蚊的媒介,因此盛行季節常是天氣濕熱,蚊蟲滋生的季節,台灣過去幾次流行大都發生於七~十月之間。
感染登革熱病毒後,依個人體質與強度不同,一部份病人臨床上並無症狀。有些病例呈現輕微非典型登革熱症狀,包括:發燒、厭食、頭痛、肌肉酸痛以及皮疹,病程較短約二~三天即痊癒。有些人則呈典型登革熱症狀,病人受斑蚊叮咬之後約有五~八天的潛伏期,接著突然發燒,寒顫、頭痛、後眼窩痛、畏光、下肢疼痛及全身肌肉關節痛,發燒的型式呈馬鞍型或間竭型。漸漸地,肌肉關節痛的情形加劇,全身骨骼彷彿崩解,令人難以忍受,此即所謂的「斷骨熱」。另外出現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及腹痛、味覺異常、肝腫大、全身淋巴腺病變。過敏性皮膚疹可能在病理上早期就出現,但隨即消失於熱退期(發燒後三~五天)或燒退後一~二天才出疹。出疹順序,先於軀幹而後向四肢擴張。皮疹有些會癢,因此身上常有抓痕。偶而病人會有輕微出血現象,在四肢出現出血點、流鼻血,經血量過多及消化道出現出血等一般急性期病程約一週,燒退後有一般較長的恢復期約二週左右。此時病人呈現疲倦感。嬰兒及幼兒感染登革病毒症狀與青少年或成人之典型登革熱症狀不同,通常只有發燒,喉嚨發炎、鼻炎及咳嗽等非特異性的上呼吸道症狀,以及出疹等疹狀,因此常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值得警惕的是,此年齡層是登革出血性發熱和登革休克症候群的好發年齡。有些病人感染登革熱病毒後,特別是再發性再次感染,初期出現類似典型登革熱症狀,但在二~五天後,突然情況惡化,出現血小板急劇下降,血蛋白質下降,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延長,身體發生大量出血,即是所謂的登革出血性發熱。更嚴重者出現循環衰竭,脈博加快且微弱,血壓下降,是為登革休克症候群。
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個人免疫力是關鍵。疫苗還在研發中,因此病患的康復主要依靠的是個人的免疫力,醫院主要是給予支持性療法。根據病患的嚴重度決定是否需要住院,較不嚴重的病人可於門診追蹤並抽血檢驗,針對嚴重的住院個案,主要的處置包括:體液的補充、休息、退燒藥物的使用觀察病患的血壓及神智狀態,檢驗病患的血比容及血小板數目。此外,住院的病患掛上蚊帳也避免蚊蟲叮咬病人而造成後續的傳染,一般而言,病人只要燒退而且血小板數目也回升,就表示已通過危險期。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是傳染登革熱的主要媒介,斑蚊幼蟲常滋生在戶外,人造容器中之積水處,故清理室內外、瓶、罐、水缸、廢棄物積水,是杜絕病媒的最好方法。若到郊外活動,應穿長袖、長褲及擦抹抗蚊液,以免被病媒蚊叮咬,希望北部地區的民眾對登革熱的注意,登革熱有可能就在您身邊,達到全民對登革熱的防治。
《仁心中醫診所 顏振松院長》
|